2013-12-02 知名小說作家兼「十二夜」電影監製九把刀蒞校演講,分享拍攝心路歷程,教導「領養不棄養」觀念。
亞洲大學(Asia University, Taiwan)創意設計學院11月29日舉辦「CEO論壇─電影拍攝心路歷程講座」,邀請知名小說作家兼「十二夜」電影監製九把刀擔任主講人,與亞大學生暢談電影「十二夜」拍攝的心路歷程。九把刀表示,十二夜最大的重點在於教導「領養不棄養」觀念,以及只有大家正視問題,問題才有改變的機會。
九把刀一出場就受到同學熱烈尖叫歡迎!顯示其高人氣。九把刀開心的表示,這次是第三次來到亞洲大學,拍攝十二夜的過程中,在收容所內結識了一位亞大畢業的長期志工,從這位志工身上,讓他深深覺得亞大生命教育很成功。
「我們之所以會害怕某事,是因為我們對它還不了解」九把刀表示,在嘗試了初次的電影後,便對電影製作有了興趣,雖然第一部電影票房只有新台幣800萬,但是這並不讓九失去信心,秉持著對電影的興趣,著手策畫了下一部長篇電影。「我是一個會去行動的人!」九把刀承諾當初立下的決定並實際規劃拍攝,這成就了紅極一時的青春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九把刀談到拍攝「那些年」的幕後點滴,拍攝的動機是想要將年輕經歷的精華歲月重新呈現,也藉此回味當年,以自身角度詮釋年輕時的自己以及沈佳宜。但在籌備電影時,是將所有存款領出,佔了所有資本額的一半,還到處找贊助,但全都失敗,整部電影沒有任何贊助,最後,九把刀設計限量版的蘋果戰鬥衣,將販售所得全數投入電影,「說道就要做到!」,除了電影成功推出,當初販售的限量衣服也絕不再版,不再販售,實現當初對購買者「限量」的承諾。
「有沒有人養過寵物?」九把刀藉著問題引發同學注意,並且分享小學二年級自然課的「寵物分享」經驗。國三時和兄弟一起養狗,這隻博美犬PUMA就是「十二夜」的靈感來源。九把刀訴說身與PUMA的相處的過程、趣事以及PUMA後期逐漸衰老,他們經歷了很多,擁有許多回憶。
九把刀曾經到過繁殖場,發現動物們待在昏暗、悶熱的劣質環境中,他於是下定決心,絕不在繁殖場買下任何生命!然而飼養小狗,常常發生預料之外的事情,例如咬壞東西、房東反對養狗、小狗長大不可愛等,九把刀舉出自身故事,家中來了第二隻狗成員,當時面臨母親做化療、兄弟離家忙碌,但全家仍是努力將小狗留在生命中,帶著小狗慢慢長大。「無論如何,寵物都是生命」,不輕易遺棄生命,或是隨意購買動物,是每個人最基本要做到的。
電影「十二夜」講得是流浪狗從送入收容所,經過12天後面臨安樂死的過程,因為希望能影響更多人,於是便投資製作後製,「除了記錄真實,還要讓觀眾感到,自己是能夠改變現況的!」九把刀說。值得一提的是,電影團隊還做了令人激賞的決定,就是將拍攝過程中入鏡的每隻狗都救出來,在實際真的非常困難,但團隊仍是努力達成。
「收容所的情況真的很糟!」這是人類的惡意造成了這一切,雖然第一次親眼看見畫面,但真正讓他震驚的,是看見一位亞大畢業的長期志工,在面臨安樂死時淚流滿面。人類天生就有逃避危險的本能,但逃避、拒絕去看,並不表示問題不存在,「只有願意碰觸問題,去解決,才能改變現況」九把刀強調,因為這些真正去面對,未封閉自己感官而哭泣的人,才讓流浪犬重新擁有主人的機會。
九把刀最後提出「愛狗」的定義,如果只是愛自家的寵物,那還不是大愛,所謂愛狗,是連收容所的犬隻也願意去關注,並希望為牠們改變什麼。希望十二夜是一部能夠教育大眾,並且為無法說話的狗,有實際上的幫助。
外文系同學王霆瑄提問:會不會擔心電影風潮過後,當初領養的狗也被棄養了?九把刀嚴正回答,「棄養就是不對!」若是電影只能產生感動,卻無法造成改變,那就是電影的失敗。不棄養比領養還重要,希望透過這部非宣導片,運用其穿透力,讓社會大眾了解「不棄養」、「尊重生命」的重要。
|
2013 亞大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