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大學副校長劉育東暢談「數位建築」!

張貼者:2013年6月25日 晚上8:11ASIA Asiau   [ 已更新 2013年7月10日 上午8:05 ]

2013-06-11

亞洲大學副校長劉育東演講,暢談「數位建築」不同於傳統建築,透過數位資訊,任何東西都經由數位科技建造出來。

 

亞洲大學副校長劉育東演講,暢談「數位建築」。

圖說: 亞洲大學副校長劉育東演講,暢談「數位建築」。

亞洲大學(Asia University, Taiwan)圖書館舉辦「咖啡書香中,遇見你的智慧」座談,今(11日)天邀請亞洲大學副校長劉育東演講,劉育東副校長說,數位建築與傳統建築的不同,是傳統建築不可能獨力完成,必須透過畫圖及圓規、量尺等工具等,再由工匠蓋房子,所展現的建築「方」或「圓」都有一定的標準;如今隨著數位時代來臨,任何東西都可以經由數位科技建造出來。

 

劉育東副校長是美國哈佛大學建築博士,今天中午是以「數位建築與東方實驗」為題演講,他說,建築物在真實的土地上被建造起來,是令人感動而深具力量的,因為龐大的「藝術作品」就穩如泰山的站立在那裡;然而,由於網路的發明及電腦虛擬能力的逼真,都讓所謂的「虛擬建築」與「虛擬空間」,成為人類全新的空間概念。

 

「建築是什麼?」 劉育東副校長說,建築是一個既簡單,卻又複雜的一門學問,建築最核心的七種基本元素,包括美學、歷史、工程、社會、科學、數位、哲學等,建築師在建築養成教育中學習這些知識,並以這些素材從事設計創作,使用者與一般大眾也透過這些素材,來瞭解建築創意並欣賞建築作品。

 

亞洲大學圖書館舉辦「咖啡書香中,遇見你的智慧」座談,邀請亞洲大學副校長劉育東演講。

圖說:亞洲大學圖書館舉辦「咖啡書香中,遇見你的智慧」座談,邀請亞洲大學副校長劉育東演講。

劉育東副校長強調,隨著科技的進步,千年的建築,正展開全面數位性的發展,影響所及將涵蓋建築設計、建築工業、建築社會文化及建築美學、哲學等,數位時代的建築,在空間概念及思考媒材、營造技術等方向也都產生巨大的變化,空間可能定義不明而且虛擬,地板不只是地板。

 

談到打造「新竹之心」─新竹東門城古蹟的案例,劉育東副校長說,這是他首次參與古蹟維修、改造,從開挖東門城廣場,挖到舊橋墩,橋墩上有清代的原始基礎,也有日本時代更新的部分,到剛完工不久,碰到九二一大地震,當時曾擔心「東門城會不會垮?!」 ,所幸完工之後,受到很多人的肯定,連雲門舞集林懷民老師參觀時也說:「想不到,在台灣竟可以看到羅馬!」

 

家住新竹的資應系嚴宥佑同學提問說,現在放假回新竹,還會到東門城走走,但會看到橋墩有裸露鋼筋,究竟為何要保留這些東西?劉育東副校長答說,這就是剛剛所說,工程人員用怪手挖開東門城廣場正中央的地面時,赫然發現了清代、日據時代的舊橋墩,本來在舊橋墩的位置上,在設計上原是「歷史圖像區」 ,於是立即變更設計,不採用圖面看板,間接的「呈現歷史」 ,而是完全保留橋墩,直接「看到歷史」。

 

劉育東副校長在演講中,還談到他參與唐朝文物展覽,規劃一個「虛擬長安」,要讓參觀者看完183件 文物後,可以真實的體驗一千三百年前,當時世上最偉大的城市─長安城;尤其是他曾為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的父親陳慧坤畫家,在台中國美館的展場中,為陳老師的繪畫做空間設計等。由於劉副校長的演講精彩,吸引滿場聽講的師生。

 

亞洲大學副校長劉育東(左一)參加圖書館「咖啡書香中,遇見你的智慧」座談,暢談「數位建築」,演講後與學生講解、互動。

圖說: 亞洲大學副校長劉育東(左一)參加圖書館「咖啡書香中,遇見你的智慧」座談,暢談「數位建築」,演講後與學生講解、互動。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