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5 元智大學講座教授許士軍從經營觀念,建議大學應尋找定位與特色,配合社會的發展多元經營!
亞洲大學(Asia University, Taiwan)今(25日)邀請元智大學講座教授許士軍演講,暢談從經營觀念,探討當前國內大學面臨的生存危機和挑戰;許士軍教授說,在台灣的大學的確面臨生存競爭危機,化解之道,是每所大學都應該尋找與實現本身的定位與特色,還要配合社會與科技發展,有更多樣性的經營模式。
許士軍教授到校演講,由亞大校長蔡進發主持,亞大一級主管、各學系主任等人到場聆聽;許士軍教授分析造成當前大學困境四大環境與背景因素:一是少子化與大學供過於求,二、在僵化與標準化的法令限制下,難以採取多樣性與靈活性的經營模式,三是大學本身缺乏配合環境改變與時代潮流的創新機制,四是高度管制下之大學經營自主地位,尤其是學費不能自主。
談到大學的定位與特色,許士軍教授提到,基本上,大學必須放棄一種單純的層級結構,尤其是將大學區分為「研究型」 與「教學型」,不適合台灣的大學現狀;更不要大談遠景時,說什麼要成為「世界一流研究導向的綜合大學」,避免淪為空談。
許士軍教授指出,事實上,大學應屬於一種多元的生態社群組織,在知識探究和人才培育的基本使命下,大學校園內有屬於上游的哲學、文史、藝術、數學領域;有屬於中游的各種科學,如自然、生命、社會等領域;還有屬於下游的專業與應用領域,如工程、建築、法律、會計、臨床、公衛與管理等,如這一層次的教育,主要任務是培育社會所需的專業人才,且應隨時配合職場的發展而調整;在這三大領域之間,它們各有不同的性質與價值取向,也需要有配合其性質與價值之不同管理與組織方式。
「各大學應該各自選擇其發展領域和方向,不是單純地將其整劃分為研究型或教學型大學!」許士軍教授舉例說,有的大學可以選擇偏重上游或中游的領域,從事基本研究和科學人才的培育,可以在社會和政府的支持下,不必受到經費和職場的壓力。但對選擇以專業教育為主的大學,則可讓其配合社會與職場的多元變化,靈活調整本身的組織和經營方式。
許士軍教授強調,在上述的變革下,也許不可能保證目前多達160所大學,家家都能生存,但至少可以讓這些大學有機會尋求自己的發展方向,以對社會積極貢獻,而不必像目前只能依靠政府補助或為了爭取較高的學生報到率,虛耗大量人力和資源。
許士軍教授建議國內各大學不必追求第一、追求大學排名,但應追求「唯一」,就是指追求本身和同業間在性質上的差異性,如國內的捷安特公司就是一例,以大學在今日多元化和全球化的環境下,所面臨的生存競爭壓力,也只有靠著本身的差異化,才能脫離激烈競爭的苦海;換言之,今天的大學必須配合外界環境變遷和社會的發展,使自己具有多元化和迅速反應的彈性。
|
2013 亞大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