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大講座教授簡政珍接受人間衛視專訪!

張貼者:2014年1月3日 清晨5:45ASIA Asiau   [ 已更新 2014年1月3日 清晨5:45 ]

2013-12-31

外文系簡政珍教授接受人間衛視專訪,以詩人身分暢談,詩人要有細膩的感覺,才能打開心靈的視野。

圖說:人間衛視的《知道》節目主持人鄭朝方專訪外文系簡政珍講座教授。

亞洲大學(Asia University, Taiwan)外文系講座教授簡政珍,102年12月22日接受人間衛視《知道》節目專訪,身兼詩人與評論家身分的簡政珍教授說,詩人要有細膩的感覺,才能打開心靈的視野。但是,感覺要進一步引起人的深思,否則一切只是浮光掠影,因此每一首好詩都應該會展現某種智慧。

「詩是感覺的智慧!」簡政珍教授強調,所謂的感覺,還要進一步引人深思,否則一切只是浮光掠影,因此,每一首好詩都應該會展現某種智慧;一般人表達感覺,常透過抽象用語,如「寂寞」、「憂愁」、「快樂」、「痛苦」等抽象意念,但在作品裡,卻無法勾勒出細緻的情境與感覺,也許我們能以「爆竹把時光炸成剩山殘水」,取代「思鄉」或是「鄉愁」;我們不寫「空氣污染」,而以意象思維寫出:「要多少肺活量才能吞吐滿街的塵埃?」。

簡政珍教授指出,詩要有生命感,詩人一定要勇於面對人生,不是躲在象牙塔裡面;他有敏銳的視覺與感受,能在大眾歌舞喧嘩時,看到小巷子裡一個被遺棄的嬰兒。但生命感是一種深沈的感受,因此不能像口號一樣吶喊,把作品等同於陳情書。詩也不是用來煽情,刻意去挑動讀者的眼淚。能傳達生命感的文字一定非常細膩,具有沈默的特質。

圖說:亞大外文系講座教授簡政珍攝影棚內展示的部分詩集和詩文論集。

簡政珍教授也提到詩與現實人生的關係,他說,一般人對現實的寫作有所誤解,甚至於瞧不起,有些是因為把創作當作報導,有些則是把寫作當作傳達目的的工具,因而使作品變成吶喊的口號。假如我們處理現實,讓現實陳述裡留一些讓人想像的空隙,讓文字保持適度的沈默,不做說明,現實的詩作才可能跨入美學的堂奧,因為「沈默不是啞巴式的無言,而是語言充滿飽滿的狀態。」

談到成長過程,簡政珍教授追思慈母之恩,他表示,初中時父親過世,母親承擔家計,讓他繼續就學而無怨無悔;他則在寒暑假挑土、推礦車,或翻山越嶺探勘礦苗。念高中時,必須很早起床趕頭一班火車,「在濕冷的冬天裡,當我還在被窩裡戀棧溫暖,已經聽到母親在劈木柴,準備生火做早餐。數十寒暑如快速火車看出去的風景,但不論景色如何朦朧恍惚,沉澱於歲月的,總是那些難於揮別的意象──母親雨中披著蓑衣,母親深夜加班回家後疲憊的表情,母親大清早四、五點鐘的劈柴聲。」

簡政珍教授是以「建構獨特詩學 捕捉意象思維」為題,接受人間衛視的《知道》節目主持人鄭朝方專訪,主持人鄭朝方介紹說,簡政珍老師是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取得英美比較文學博士,曾任中興大學外文系主任、亞大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創世紀》詩刋主編等職,創作文類以詩及論述為主,出版詩集《季節過後》、《浮生紀事》、《所謂情詩》等,以及詩文論集《放逐詩學》、《電影閱讀美學》、《台灣現代詩美學》等;曾獲中國文藝學會新詩創作獎、創世紀詩刊35周年詩獎、美國的大學博士論文獎、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等。2007年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為他辦了一個學術研討會,有80多位海峽兩岸重量級的學者詩人參加。

主持人鄭朝方強調,簡政珍老師是國內極少數同時具備這兩種看似矛盾的特質,且在這兩個領域都能取得高度成就的人,建構出系統完整的『簡政珍詩學』,並以創作來具體實踐,被譽為是極具生命感和哲學厚度的詩人;此次訪談已於102年12月24日下午3時至4時和102年12月28日下午2時至3時播出,也可以在人間衛視網站收看網路直播!

圖說:亞大外文系講座教授簡政珍與主持人鄭朝方(左)。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