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31 亞洲大學「人文社會經典課程」邀請台灣大學前社工系主任古允文教授演講,強調社會福利人人有份,人人有責。
亞洲大學(Asia University, Taiwan)人文社會學院「人文社會經典課程」,5月28 日上午邀請國內知名社會政策與社會福利理論大師,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前主任古允文教授演講。古允文教授說,社會福利的議題,與社會上所有的人息息相關,每個處於社會變遷巨大,甚至動盪不安的人,隨時可能需要社會福利網絡的支持,可以說「社會福利、人人有責!」,因此,要建構一個福利導向的社會,是大家責無旁貸的責任。
古允文教授是以「台灣的社會福利議題與挑戰」為題演講,在演講中,古允文教授從社會產業變遷的歷史層面切入,探討從農業進入工業社會,一直到服務業掛帥的後工業社會,人類社會專業需求如何改變,以及社會問題需求產生的變化,闡述社會福利在各個時代的需求性。
古允文教授指出,在社會轉變的過程中,整個社會乃至於每個人,都必須承受變遷中產生的種種危機與挑戰;就個人而言,如失業與不充分就業,退休安養與照顧等都是切身的議題,也就是說,伴隨著社會的轉變及後工業社會結構的變化,所有人必然面臨各種社會福利問題,甚至淪為社會弱勢的機率也大為增加。
古允文教授從台灣40年來產業發展各階段的種種數據引證,台灣戰後如何從一個以農業為主體的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到今天後工業時代的服務業社會;他強調,以勞動力多寡決定生產力的農業社會,大家庭制度其實也負擔起社會上大部份人的福利需求,進入工業化社會大家庭開始瓦解後,以往家庭所承擔的種種任務,必須透過制度化的福利供給制度取代,用以照顧因為任何原因,淪為弱勢的人群。
「這幾年,台灣因經濟弱化,導致無薪假和青年失業率暴增等現象,使得社會福利相關問題雪上加霜!」古允文教授說,在進入服務業為主的後工業社會,台灣整個社會福利供給問題變得極為嚴峻,因為家庭組織進一步的解構,工業時代典型的核心家庭竟然也在急速消逝中,不婚、不生已成常態,獨生子女的家庭也已經很常見;處於一個小孩少,老人比率不斷攀升的社會,社會福利的議題已經是跟大家切身相關、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
|
2013 亞大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