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大學與天津工業大學簽署學術備忘錄!

張貼者:2013年6月30日 上午10:08ASIA Asiau   [ 已更新 2013年6月30日 上午10:08 ]

2012-02-07

亞洲大學與天津工業大學簽署學術備忘錄,同時舉辦第三屆海峽兩岸三地紡織學術論壇,加強兩岸學術交流合作。

 

亞洲大學校長蔡進發在第三屆海峽兩岸三地紡織學術論壇現場致詞。

圖說: 亞洲大學校長蔡進發在第三屆海峽兩岸三地紡織學術論壇現場致詞。

亞洲大學(Asia University, Taiwan)創意設計學院時尚設計學系促成亞洲大學與天津工業大學簽署學術備忘錄,並舉辦第三屆海峽兩岸三地紡織學術論壇;其中,大陸天津工業大學校長楊慶新一行人,今(7日)天到亞洲大學參訪,由校長蔡進發、副校長鄧成連等人接待,蔡進發校長並與天津工業大學校長楊慶新簽署學術備忘錄,允諾兩校未來進行實質學術交流。

 

蔡進發校長致詞說,亞洲大學創校10年,不但辦學績效卓越,連續6年榮獲教育部評為「教學卓越大學」,在大學校院校務評鑑中,各項評比也名列前茅,教學研究成果,也躋進各大專院校前25名,學生人數已達1萬2千人,是所進步快速的新設大學;該校最近繼推動三品教育、志工大學之後,再推「四創學園」、五愛教育等,完全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培育陽光利他、具軟實力的學生。

 

第三屆海峽兩岸三地紡織學術論壇,由亞洲大學主辦。

圖說:第三屆海峽兩岸三地紡織學術論壇,由亞洲大學主辦。

天津工業大學校長楊慶新說,亞洲大學雖然是所新大學,其辦學績效有目共睹,尤其是校園優美,隨處可見雕塑藝術品,營造美麗、舒適的求學空間,令人刮目相看;該院有藝術服裝學院,與創意設計學院有雷同的科系,尤其該院學生在中央電視台舉辦的全國性名模大賽中,男女名模都是第一名,彼此有互相學術交流的空間;亞洲大學重視創新設計教學、推動三品教育、營造具人文氣質的優美校園等,更是他們學習的目標,「有創新,社會才會進步!」

 

楊校長強調,天津工業大學具116年歷史,建校歷史悠久,曾隷屬紡部,紡織學科已成立一百年,2000年才更名為天津工業大學,1959年被中共中央、國務院首批指定為國家重點大學,也是首批進入大陸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的重要院校之一,現有紡織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理學院等16個學院、51個本科專業,其中,學校現有13個國家重點建設學科,學生人數2萬8千人,該校校園佔地廣闊,建設計風格獨特,是天津市最樸實、最具特色大學。

 

亞洲大學校長蔡進發與天津工業大學校長楊慶新簽署學術備忘錄、互贈錦旗及禮物,預祝未來雙方學術交流順利。會後,由蔡少洲組長等人陪同校長楊慶新、黨委書記王瑞等12人參觀校園、行政大樓,並參觀法國知名雕塑家羅丹的「沉思者」、阿曼的「勝利女神詩篇」等大型雕塑品,留下深刻印象。

 

亞洲大學校長蔡進發(右)與天津工業大學校長楊慶新(左)簽署學術備忘錄。

圖說:亞洲大學校長蔡進發(右)與天津工業大學校長楊慶新(左)簽署學術備忘錄。

「海峽兩岸三地紡織學術論壇」至今已持續舉辦第三年,不論在學界或業界,已成為此領域最具指標性的學術活動。時尚系系主任林青玫說,前兩屆“海峽兩岸三地紡織學街論壇"分別於2009年、2010年在臺灣文化大學和大陸天津工業大學成功舉辦,並達成了「將紡織學術論壇延續下去」協議,成為兩岸三地高級紡織專家相互交流的常設論壇。

 

蔡進發校長說,此次論壇輪由逢甲大學、亞洲大學、中華民國紡織工程學會及天津工業大學共同主辦,對亞洲大學而言,除感榮幸外,更是全校師生絕佳的學習機會,歡迎各位貴賓蒞校參觀。

 

今年學術論壇主題是“綠色紡織、技術紡織、智慧紡織",分別邀請香港理工大學忻浩忠院長、天津工業大學張健飛院長、台南應用科技大學黃艷雲教授蒞臨講授。透過本次論壇促進兩岸三地在紡織教育與科研成果領域的應用推廣,提升兩岸三地紡織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及服務的品質與水準,並進一步促進兩岸三地紡織學術與人才培養的交流與合作。攜手努力為推動紡織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社會進步做出嶄新的貢獻。

 

林青玫主任說,21世紀的紡織科技以環保技術、基因工程、奈米技術等為發展重點;我國的紡織產業正由傳統紡織業,朝向科技化、國際化、流行尖端的產業轉變,藉由「海峽兩岸三地紡織學術論壇」為學術界提供瞭解最新紡織技術、學術交流的平臺。

 

天津工業大學校長楊慶新一行人參觀亞洲大學校內知名雕塑「沉思者」。

圖說:天津工業大學校長楊慶新一行人參觀亞洲大學校內知名雕塑「沉思者」。

天津工業大學校長楊慶新一行人參觀亞洲大學校園。

圖說:天津工業大學校長楊慶新一行人參觀亞洲大學校園。

 

亞洲大學校長蔡進發(前排中)與天津工業大學校長楊慶新(前排左三)以及所有與會人員一同合影。

圖說: 亞洲大學校長蔡進發(前排中)與天津工業大學校長楊慶新(前排左三)以及所有與會人員一同合影。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