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1 前教育部次長周燦德在演講中強調,招生是教師與學校最重要的工作,沒有學生,就沒有學校。
亞洲大學(Asia University, Taiwan)顧問、前教育部次長周燦德今(21日)天應邀蒞校演講,周燦德教授暢談因應少子化的招生策略、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策略,他說,招生是教師與學校最重要的工作,沒有學生,就沒有學校,各大學除了要宣揚辦學績效,還要懂得行銷,如亞洲大學的媒體行銷就做得很好;此外,還要有少子化的招生策略,才能因應台灣少子化的衝擊。
台灣少子化的浪潮衝擊,究竟有多大?周燦德教授以大專院校各學度一年級學生人數統計預測,他說,以中入學率推估,一般體系學生數,100年為12萬5021人,到了民國111年剩8萬2254人,少掉34%;若以各學年度推估數比,其中,105、109年呈現陡降現象,幅度最大,對學校招生衝擊也最大。
至於少子化的招生策略,周燦德教授建議,率先分析了解,近3年來入學新生的分數落點情形、學生來源的主要學校分布情形,進而了解主要學校對各系所的評價,以及了解系所師生的自我評價;對於各系所休、轉、退學學生人數變化及過程控管情形,也要設法從中掌握。
學務長洪耀釧提問說,除了少子化問題,台灣高齡化的問題也接踵而來,尤其是銀髮族長期照護領域受到關注。周燦德教授回應說,台灣的高齡人口,到了民國113年達20%以上,進入超高齡社會,很多學術領域,也要開始思考高齡化的問題,除了長期照護,建築學系也要將老人因素納入,如建屋時,也要相當比例的老年人防護設施。
談到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策略,周燦德教授首先提到「目標導向學習」,他強調重視自我的進步與比較、重視競爭和超越他人,是成果表現目標;學習過程中,透過讀書會等方式,帶動同儕的合作學習與和諧氣氛。唯有「智慧決定方向,態度決定高度!」
如何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學與輔導策略?周燦德教授提出教師的10個小撇步,一是實施適性教學:因材施教,適性發展學生潛能;二是運用問題導向學習模式,三是透過SWOT等分析,協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優勢,建立學習目標;四是營造良好的環境影響效應,五是協助找到學習典範,六是挑戰可能性的期望水準,七是每位學生均得選擇老師討論,並研擬自己的「學習計畫」,八是協助同學解決影響學習的經濟因素,九是研究其他有助學習動機的教學理念,十是運用目標導向的動機強化歷程。
|
2012 亞大新聞 >